山西品牌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出去,充分借鉴一切先进的营销手段。不仅如此,还要改变多年来知名度和美誉度缺失的现状,从营销产品转向营销品牌,学好、用好传统商业文化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傻大黑粗”的形象,将品牌有力植根于文化。好在,在政府主导下,不少企业已经尝试走出去、做起来,我们相信,山西品牌定能大放异彩。
1 传统文化带动品牌发展
“‘山西品牌中华行’系列活动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引导和支持山西品牌走出去的举措还是应该非常肯定的,山西品牌走出娘子关可喜可贺,政府行为主导值得称道。”刘建生教授首先肯定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性,但他也同时提出,不可否认的是,山西品牌的现状还不容乐观,正是因为如此,山西品牌才更要走出去。“2006年,山西的中国名牌产品有9家;2008年,达到了29家,但此时全国的驰名商标总数已有1164家,山西仅占2.5%,和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名牌产品的数量仍比较少,政府投资的力度也明显不够。”由于之前曾对山西品牌的发展进行过专题研究,刘建生教授对一系列数据记忆十分清晰。他分析其原因认为,恰恰是我们的企业把卖商品等同于打品牌,等同于卖物质消费,“娘子关”意识比较浓厚,重生产、轻品牌、陈规旧习多,市场意识缺位,满足、将就程度高。
他认为,尽管品牌是无形的,但价值却是可以量化的。“由于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企业模式没有形成,当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时,企业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他建议,企业要从理念上打破过去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做到诚实守信,培育知名度这一无形资产。
他表示,任何产品的生命是有周期的,品牌却有永恒持久的魅力。这就要求企业学会塑造品牌,提高产品认知度,从营销产品转向营销品牌,从卖物质转向卖文化,从卖推销转向卖策划。政府要有打造名牌的政策,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确定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企业,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政府还应鼓励差异化品牌发展,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力度保护地方品牌发展,尤其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山西品牌走到外面去,既要推荐自己,也要学习他人所长,建立自己的品牌可信度,为品牌营造个性和良好的社会形象。刘建生表示,只要山西企业用好传统商业文化这笔精神财富,把品牌当成自身生存发展的战略,政府也要统一认识,实施品牌战略为主导,带动品牌发展,山西品牌的潜力还是深厚的,未来也是非常光明的。
2 构建山西品牌发展的集群模式
容和平认为,“山西品牌中华行”是推广山西品牌的一种新形式,它为山西的名优特产品走向全国提供了一个平台和载体,从前期的效果看,应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当前,山西的企业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品牌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举办和组织推广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大大提升山西整体品牌的竞争力,有利于山西经济转型,也就是从山西制造走向山西创造。“应该说,这是山西近年来由对内开放转向对外开放的一个很好的做法。”他说。
山西有很多好的产品,但往往卖不出去,究其主要原因,容和平表示还是没有形成产业的集群化,“品牌分散,各自为战的现象较突出。”他说,很多在国内叫得很响的品牌,都是有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如浙江的“义乌模式”就很有代表性。因此,通过组织一批有代表性的山西品牌走出去,在外面建立形象店、旗舰店,将有利于培育山西品牌的集群效应,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集群效应和集群模式的构成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则应该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只有形成了集群,品牌才有长远的生命力。”容和平随之分析。他说,随着市场进入网络营销时代,品牌的推广也必须营造完善的市场网络,过去那种派人出去推销的模式已经过时。因此,山西品牌通过开中心店、旗舰店,并进行统一设计和统一管理的方式,会给消费者带来强烈的品牌专业认知。而政府在优化市场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北京这样有影响力、有辐射性的地方做山西品牌推广的试验区,坚持不懈地进行推广,其他地方自然也会有认可度,下一步跟进,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容和平强调,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要有“推广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理念,还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适当做一些改良,因为,只要是品质好的商品,就会突破地域限制,进而被所有消费者接受。
3 小品牌也要做大宣传
作为一名山西人,李明明对于山西品牌如何做大做强的思考没有停止过。他认为,山西品牌要想真正走出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品牌?简单地说,产品被消费者认可、消费者买账了,那说明就有了品牌。
长期以来,山西的很多企业走不出去,有的是资金不够,有的是营销模式有问题,还有的是缺乏相应的人才,但归根结底,还是对产品的推广不够所致。李明明表示,不论品牌大小、地域大小,一定要进行大规模的产品宣传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绝不单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做铺天盖地的广告,借助新媒体进行推广和营销也是不错的选择,成本还不高,这也是最笨的办法,但的确有效。”
对于山西一些中小企业的现状,李明明认为,一些企业负责人对宣传有着天然的抵触心理,认为宣传就要花钱,等企业挣了钱再宣传也不迟,对如何使用新媒体更是一知半解,这就无形中为品牌的树立和推广设置了障碍。实际上,山西的很多名优特产品品质都很好,但就是因为不重视营销推广,导致企业发展出现了瓶颈。
他建议,从市场因素来看,山西品牌只要能精确定位,改变过去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善加宣传,走出山西并不难。“山西唯思可达是一家产品品质很好的企业,专门做酸枣汁饮料,多年来一直难以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康师傅最近同样推出了一款酸枣汁饮料,却很快被国内市场接受,靠的就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李明明认为,山西的品牌、企业要多向国内优秀的品牌和企业学习,着重学习这些企业塑造品牌的能力,学习他们推广大众化产品的市场定位,学习他们重视企业发展专门人才的储备,当然,这一切都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一切都是零。“‘山西品牌中华行’活动以及山西名优特产品北京展销中心的运营对于山西品牌走向全国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建议今后所有的名优特产品展示店能够和当地的业态结合起来,将山西品牌做大做强。”李明明表达了自己对于山西品牌自强的期望。
4 品牌的打造必须植根于文化
作为一个在外求学的山西人,每当听到别人说“五千年文化看山西”的时候,侯泽明都会感到非常自豪。的确,山西并不是疆域意义上的大省,也不是人口意义上的大省,更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大省,但毫无疑问的是,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它文化意义上的大省地位。
然而,文化底蕴的深厚并不直接带来高的知名度,合理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侯泽明说自己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每当和外省的人谈起山西美食时,他们一定会提到山西的面食,但要问他山西有哪些面食,大多数人的回答都只有刀削面。要是再进一步问他还知道哪些特产?答案大概就只有醋和汾酒了。“作为山西人我们知道,山西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绝不仅只有刀削面、醋和汾酒,它们只不过是最有代表性的几种产品而已。”侯泽明觉得,这样的体会并不仅发生在有关饮食文化的讨论中,它在山西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表现。而这样的经历也绝对不只发生在他自己个人的身上,很多的山西人或多或少都一定会有类似的体会。
毋庸讳言,山西之外的人们对于山西文化知之甚少。“山西文化在国内乃至整个世界的知名度,还远远不能与五千年文化赋予它的高度相匹配,而这也恰恰表明我们对于山西文化的宣传还做得远远不够。”侯泽明表示。
侯泽明认为,“山西品牌中华行”系列活动是省内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的旨在向全国推广山西好产品、好特产,提升山西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山西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尝试,它对山西文化的宣传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他表示,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今天,品牌的打造必须植根于文化,这也是充分利用山西深厚文化底蕴这一优势的明智之举。他坚信,通过所有山西人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具有深厚底蕴的山西文化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
转自山西晚报:http://wbnews.sxrb.com/news/sx/1907827.html